2016年10月12日 星期三

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 (最全分析總結)

魏延與諸葛亮的關係一直是三國迷熱衷討論的問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人認為諸葛亮與魏延之間有很深的矛盾,網上也有很多文章解釋“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在下就將近年來三國迷提出的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原因總結如下。


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受《三國演義》的影響。

雖然用《三國演義》來解釋“諸葛亮為什麼不喜歡魏延”並不十分嚴肅,但無奈《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實在太大,很多網友一提到“魏延與諸葛亮的關係”,就會自然而然地扯上《三國演義》。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把魏延和諸葛亮幾乎寫成了冤家對頭。諸葛亮一見魏延就說他有反骨,要殺他;而魏延也弄滅了諸葛亮續命的七星燈讓他出師未捷身先死,最後諸葛亮又算出魏延必然造反,遺計殺了他。

總之,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和魏延兩人“仇深似海”,而且《演義》中的諸葛亮是一個神一樣的存在,他從一開始就算出魏延日後必反,也就自然不會喜歡他。

第二類,諸葛亮和魏延存在戰略分歧,因此不喜歡魏延。

魏延的京剧脸谱
很多網友認為諸葛亮和魏延不和的根本依據就是兩人存在戰略分歧。

《魏略》記載,魏延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自己獨自帶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計策(即著名的“子午穀奇謀”),但諸葛亮認為過於冒險,沒有採納。同樣,《三國志•魏延傳》也記載,魏延每次北伐前都請求帶兵萬人,與諸葛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但諸葛亮不許。

諸葛亮和魏延的分歧表面上軍事戰略上的爭論,但實際上卻顯示了諸葛亮和魏延的諸多矛盾。

第一,戰略目標的矛盾。

諸葛亮的目標是佔據雍涼,拓展蜀漢的戰略空間和實力,然後與曹魏進行持久戰,而魏延的目標是直搗關中,取得對曹魏的戰略優勢(這很可能導致曹魏和蜀漢之間的決戰)。諸葛亮認為以蜀漢目前的實力,魏延的計畫不可能實現。

第二,作戰風格的矛盾。

很多網友認為,魏延是大將之才,在進攻和防守上都很有氣勢。例如,魏延提出的守漢中的“重門之計”守中帶攻、張弛有度;魏延的“子午穀奇謀”奇正兼備、一劍封喉,完全符合兵家說的“為將之道,料敵為先,敵有間隙,必急擊之而超其危”的原則。但不幸的是,諸葛亮的用兵風格卻過於謹慎,不肯冒險。這兩人很難在作戰方法取得一致。

第三,指揮權分配的矛盾。

諸葛亮和魏延都是統帥型人才,而且都長期獨當一面(魏延擔任過好幾年的漢中太守),所以兩人都希望獨自指揮軍隊,但無奈諸葛亮官大,魏延官小,魏延只能屈于諸葛亮的領導之下。

由於兩人存在上述矛盾,諸葛亮一直不喜歡魏延,而且將他視為異類,對其進行長期壓制。具體做法是,不許魏延獨自帶兵,把他始終至於自己身邊嚴加管束。對此,魏延非常不滿,常常口出怨言(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結果導致兩人的矛盾由“公怨”上升到“私怨”。

第三類,諸葛亮擔心自己死後,沒人能制約魏延,因此不喜歡他。

魏延是當時蜀軍中資歷最深、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將領、是僅次於諸葛亮的二號人物。無論是旁人還是魏延自己都認為,他將替代諸葛亮成為蜀軍的統帥,例如,《三國志•魏延傳》就說“冀時論必當以代亮”,魏延自己也曾說過:“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吾自當率諸軍擊賊”。

但問題是,在諸葛亮心中,魏延卻絕非合格繼任者,因為:

第一,魏延與諸葛亮存在戰略分歧,如果魏延成為蜀軍的統帥,就會執行他的冒險計畫。這樣輕則會破壞諸葛的戰略連續性,重則會給蜀漢帶來滅頂之災。

第二,魏延資歷深、功勞大、官職高,而且性格高傲,一旦他成為蜀軍的統帥,朝中的那些文臣根本不能制約他。那時魏延很可能破壞蜀漢文人官員主政的傳統,成為一個可拍的權臣。

第三,魏延性格兇悍高傲,素與同僚不睦,如果魏延成為統帥,將很難維持蜀軍,乃至蜀漢政權的團結。這一點從後來魏延和楊儀都向朝中上表說對方謀反,而朝中重臣都支援楊儀就可以看出。

所以,諸葛亮始終將魏延視為一個潛在的危險分子,千方百計地壓制他。

第四類,諸葛亮的陰暗心理作崇,因而不喜歡魏延。

與上述兩類原因不同,這類原因不是從諸葛亮和魏延的公開矛盾找依據,而是在諸葛亮的私德上做文章。

不少網友認為,諸葛亮的道德遠非《三國志》寫的那樣高尚,他的陰暗心理使得他非常嫉恨魏延。他們的理由如下:

第一,魏延是劉備的舊部,而非諸葛亮的親信。

《三國志》說魏延是劉備的部曲,而且由劉備一手提拔為高級將領,所以,魏延是劉備的鐵杆親信。但諸葛亮是個用人唯親的人,他用的馬謖、費禕、蔣琬、楊儀、薑維都是他的親信。對於魏延這個“外人”,諸葛亮自然不會喜歡。此外,還有一些腦洞大開的網友認為,諸葛亮其實是有篡位的野心的,他用人唯親就是在培植自己的勢力,而魏延是劉氏父子的忠臣,兩人有“忠奸不兩立”的矛盾。

第二,諸葛亮是個控制狂,不喜歡像魏延這樣有自己想法的下屬。

《三國志》評價諸葛亮的繼任者蔣琬和費禕時有“咸承諸葛之成規,因循而不革”一句,以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稱讚費禕等人是“此皆良實,志慮忠誠”。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就喜歡用老實聽話、以領導命令是從的“棋子型”官員,而討厭那些有個性、有自己想法、敢於挑戰領導權威的下屬。所以,魏延跟著知人善任的劉備能大展宏圖,但一到了諸葛亮手下就成了領導的“眼中釘”。

第三,諸葛亮是個完美主義者,討厭魏延這樣優點和缺點都很突出的下屬。

從諸葛亮在軍中事事都要請自過問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個完美主義者。這樣的人喜歡穩紮穩打,討厭冒險。所以,諸葛亮喜歡蔣琬、費禕等保守、穩重的下屬,討厭那些有才能,但也有明顯缺陷的人才,而魏延正是這樣的人,他善於打仗,但為人傲慢,愛發牢騷,與同事關係緊張。

第三,諸葛亮妒忌魏延的才能,怕他超越自己。

從諸葛亮打擊李嚴等事件,可以看出諸葛亮是個權力欲極強、胸襟不廣的人,他生怕有人能力超過自己,動搖自己的威信。因此,他雖然明知道魏延“子午穀奇謀”是個極好的計畫,但由於擔心魏延的成功,可能導致人們懷疑自己的軍事指揮才能,還是一口否決。但隨著北伐的屢次失敗,諸葛亮變得越來越焦慮,對魏延的嫉恨也越來越強烈。為了避免魏延在自己死後,取得自己無法達到的軍事成功,諸葛亮在自己死前設下了殺死魏延的陰謀。

第五類,魏延是個庸才加“刺頭”難以得到諸葛亮的賞識。

與前幾類原因不同,這類原因是在肯定諸葛亮的基礎上,在魏延身上找依據,其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魏延不是將才,而是庸才,諸葛亮不放心讓他獨當一面。

魏延作戰勇猛,但為人粗暴衝動,動不動就會拔刀子,例如,他與楊儀爭吵時,就經常拔刀子嚇唬楊儀(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這樣一個衝動的人是無法擔任重要軍職的,因為一個自製力不夠的人,腦袋怎麼會冷靜清楚,腦袋不清楚又如何有謀略。

此外,從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先行撤退、燒棧道、與蜀軍主力火拼、以及被王平一句話“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喊散部隊等等魯莽、愚蠢的舉動來看,魏延只是個不計後果、孤注一擲的莽夫,而不是個將才。

所以,魏延能擔任的做高職位只是開路先鋒,而諸葛亮不同意魏延的“子午穀奇謀”,不讓魏延獨自帶兵都是正確的選擇。

第二,魏延凶強霸道,是一個危險分子。

《三國志》說魏延“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如此凶強霸道的人一旦掌權是十分危險的。而且,魏延在諸葛亮死後就抗命,發動蜀軍內的火拼,說明魏延是一個為了個人私利不顧大局的人。這樣一個人是不會有什麼忠心可言的。因此,諸葛亮雖然其生前出於愛惜魏延驍勇之心,還對魏延刻意容忍,但在其死後,就徹底放棄了他。

第三,魏延是個刺頭。

魏延為人傲慢霸道,與同僚的關係極差。他和魏延、劉琰都發生過激烈的衝突,其他的將領也都是躲著魏延。對於這樣一個刺頭下屬、組織內的“定時炸彈”,是沒有領導會喜歡的。

第四,魏延與諸葛亮不是一路人。

魏延出身低微(劉備的部曲),一生在軍中打拼,是個典型的武人,而諸葛亮出身世家、受過良好教育,是文人官員的代表。並且,魏延衝動、愛冒險,而諸葛亮內斂、一生謹慎。這兩人的背景和性格都存在巨大差異,很難相互產生好感。

以上就是在下總結的“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原因”,如有遺漏還請各網友指出。

在下在總結上述原因時,為了客觀,只是引述,刻意沒發表個人意見。所以,在本文末尾,我要說一下我的看法。

客觀地講,上述原因中,有些是有些道理的,但有些則很牽強。不過,它們都有一個弱點,那就是沒有史料支持。縱觀所有正史中,沒見到任何有關諸葛亮不喜歡魏延的記載,倒是《三國志》說了諸葛亮愛惜魏延驍勇的話(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因此,在下認為,諸葛亮與魏延的關係應該比較複雜,不能用一句“喜歡不喜歡”簡單概括。我建議大家看看在下的另兩篇文章“駁諸葛亮不喜歡魏延論”和“魏延與諸葛亮——諸葛亮為什麼徹底放棄魏延?”,以便作出客觀的判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