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 星期三

“重門之計”的效果(一)——曹真伐蜀

在上一篇文章中,在下介紹了魏延提出“重門之計”的背景和內容”。本文則要說一說“重門之計”的實際效果,以及它經受的第一次檢驗——曹真伐蜀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這話聽起來確實氣壯山河,但軍事戰略不是說起來好聽,它的實際效果要在實戰中檢驗。“重門之計”實際效果的第一次檢驗是在西元230年,即魏延提出“重門之計”的11年後。但有些可惜的是,這次執行“重門之計”的主角不是魏延,而是諸葛亮。

西元230年(魏太和四年,蜀漢建興八年)秋,新上任的魏國大司馬曹真率兵大舉伐蜀。曹魏發動這次戰爭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曹真伐蜀的原因

第一,曹魏的惱怒。

曹真
自夷陵之戰後,曹魏就沒太看得起蜀漢,認為它國小人少,又遭到慘重損失,不可能再發動攻魏戰爭。可沒想到,蜀漢自228年起連續發動了兩次北伐,而且蜀軍的戰鬥力相當強悍,曹魏需全力應付,才能將其擊退。蜀漢的北伐讓曹魏再也不敢忽視西線,再加上東吳在東邊也不消停,曹操陷入了兩線作戰,應付頗為艱難。為了擺脫這種局面,曹魏決意大舉伐蜀,即便不能將它消滅,也要至少給它以沉重打擊,使它不敢在西線肆意妄為。

第二,曹真的雄心。

230年,曹真入朝,接替曹休為大司馬,賜劍履上殿,入朝不趨,達到了人生的頂點。新上任的曹真急於建立功業,實現平生抱負。在他的大力推動下,魏明帝曹叡才力排眾議,決定伐蜀。

第三,曹真的信心。

曹真長於軍旅,勇猛善戰,在軍中素有威望。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曹真審視度勢,派張合快速出擊街亭,大敗馬謖,扭轉了戰場形勢,諸葛亮被迫撤軍;隨後,曹真又準確地判斷出諸葛亮隴右失利後下一次的出兵路線,派得力大將郝昭守陳倉,使得諸葛亮二次北伐再次徒勞無功。這些戰績使曹真樹立了對蜀軍作戰的信心,自以為能一舉滅掉蜀漢。

曹真伐蜀的進攻路線和蜀漢的防守部署

曹真伐蜀的氣勢極盛,當初曹操進攻漢中時只有一路人馬,而此次曹真至少派出了有四路大軍同時猛撲漢中。

曹真率大軍從長安出發,走子午穀入漢中,司馬懿率領曹魏荊州軍團,逆漢水而上,從上庸的西城向西進攻。這兩路人馬是伐蜀的主力,兩軍約好在漢中的中心南鄭會師(曹真的原計劃本是效仿曹操,從斜穀進攻,但由於陳群等認為斜穀道遠難行不利運輸,才改到離長安更近的子午穀。還有,《三國志•後主傳》說曹真走的是斜谷,張合走的才是子午谷,應為筆誤,因為《三國志•曹真傳》明確說的是曹真從子午進軍,既然是魏軍的進軍路線,當以魏書為准)。

對於曹魏的大舉進攻,蜀漢不敢怠慢。諸葛亮早在229年冬,就在南鄭的西、東兩個方向修築了兩個軍事要塞:漢城和樂城,此時自然會增兵駐守,嚴陣以待。此外,諸葛亮還以“晉升李嚴為驃騎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在李嚴不在時代理江州軍政事務”為代價,從江州李嚴處調兵二萬助防漢中。所以,有人認為,諸葛亮如此下血本向李嚴借兵,其目的不僅限於將魏軍地擋在漢中之外,很可能他是要趁勢進行大規模戰略反擊,實現“請為大王吞之”的目標。(李嚴在江州本來就已經無人能夠節制,他在擔任驃騎將軍後便可以開府,任命自己的僚屬,諸葛亮這麼做這等於承認了李嚴的半獨立地位。)

得到江州援兵之後,蜀漢在漢中的兵力已達五六萬人,實力足以與曹魏一戰。諸葛亮率軍列陣于南鄭以東的城固、赤阪,這兩個地方都靠著沔水,交通便利,不管魏軍從子午來,還是從西城來,都必經此二城。

曹真伐蜀的虎頭蛇尾式結局

曹真伐蜀之初,蜀魏雙方劍拔弩張,一場大戰似乎就要開始,但實際情況卻令人大失所望,一連一個月的大雨徹底剿滅了雙方的求戰熱情。

曹真伐蜀開始於230年秋8月,這個日期可能是曹真完成集結動員軍隊的時間,也可能是遵循古代秋季動刀兵的慣例(秋季糧食成熟,此時動兵可以比較容易解決糧食問題)。但不管這個時間是怎麼選的,它都不是一個好的時間。

曹真出兵不久,天就開始下雨。 “大霖雨三十餘日”,子午道、斜穀道不少地方棧道斷絕,軍隊行動受阻。此時,曹魏朝中那些反對伐蜀的大臣再次上書,請求詔令曹真回師。開始魏明帝的決心很大,對群臣上書不加理會,但經不起上書的人太多,再加上蜀漢方面已做好充分準備。魏明帝終於動搖,下令曹真班師。

這次聲勢浩大的伐蜀戰役就這么虎頭蛇尾地結束了。雄心勃勃的曹真深受打擊,第二年竟一病而亡。

唯一的戰鬥——興勢之戰

夏侯霸
連日的大雨使得蜀魏雙方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戰,唯一的戰鬥發生在興勢。興勢在駱谷的南口、赤阪(今陝西洋縣)以北,蜀漢在此處設有軍寨,是防守駱谷南口的第一道防線(魏軍從子午穀入漢中,不去進攻子午穀口的赤阪,反而跑到了駱谷南口的興勢,實在讓人莫名其妙。可能是筆誤,或者因為魏軍迷路,或者可能是魏軍故意繞開赤阪,出其不意的攻擊興勢)。

《魏略》說,偏將軍夏侯霸率領魏軍先鋒,穿子午穀前進至興勢。可能是行軍太疲倦,魏軍沒有立即進攻,而是在敵寨前方的山谷中安營休息。防守的蜀軍探聽到魏軍將領是夏侯霸,可能是他們以為夏侯霸是敗軍之將夏侯淵的兒子好欺負,就立刻派兵進攻。魏軍慌忙迎戰,不久即陷于劣勢,讓蜀軍一度攻到了營門口,幸好夏侯霸還有幾分其父夏侯淵的勇力,親赴鹿角前指揮,連續發動幾次反擊穩住陣腳,一直堅持到援軍趕來,突圍而去。   

“重門之計”的實際效果

從史料上看,曹真伐蜀似乎是大雨終結的,跟“重門之計”沒什麼關係。但我們必須明白,大雨不會真的阻止魏軍進攻,因為雨總會停的,真正讓魏軍畏而退步的是蜀漢那些堅固的關隘,以及躲在關隘中那些以逸待勞準備隨時給疲憊魏軍致命一擊的蜀軍將士。而這正是“重門之計”的關鍵所在。

例如,興勢之戰只是一次小戰鬥,但它卻基本反映了魏軍所遭遇的情況。魏軍在長途行軍後,疲憊不堪,根本無法突破蜀漢軍的週邊防線。而且,在坡陡路險的穀道中作戰,魏軍也無法發揮出他們的兵力優勢。

在某種程度上,魏軍應該感謝那場大雨,如果不是它,蜀軍可能發動更加猛烈的反擊。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