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9日 星期一

魏延與諸葛亮——諸葛亮為什么徹底放棄魏延?

在魏延的一生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一個是劉備,一個是諸葛亮。尤其是諸葛亮,魏延後半生的榮辱生死幾乎都和他息息相關,因此這兩人的關係也特別引人注目。


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諸葛亮一開始就不喜歡魏延,不僅處處壓制魏延,而且數次要將他置於死地。但如果翻開《三國志》、《後漢書》等嚴肅史料,就會發現這種認識是缺乏依據的。

實際上,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可以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在諸葛亮生前,他對魏延相當不錯,或者說,至少看不出他在壓制魏延。

魏延在諸葛亮手下,官、爵兩方面升遷都很順利,

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即便是在諸葛亮否決魏延的出兵子午穀計
畫,兩人出現戰略分歧之後,諸葛亮還重用魏延,讓他做了前軍先鋒。

諸葛亮重用魏延,可能出於兩個原因:

一是魏延能力確實強,守漢中、破郭淮……這些功勞都是實打實的;

二是魏延是隨劉備入川的老部下,與諸葛亮還算是半個老鄉的魏延(魏延是現在的信陽人,諸葛亮在荊州時一直生活在襄陽和南陽),屬於諸葛亮重點扶植的荊州集團的骨幹。

同樣,魏延也對諸葛亮沒太多不滿,只是對諸葛亮相對保守的戰略有所抱怨,其餘的對諸葛亮也算是言聽計從。諸葛亮死後,魏延曾經說過:“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魏延是以諸葛亮繼任者自居的,如果諸葛亮一直壓制他,他不可能產生這種感覺。

但是在諸葛亮臨死前,他對魏延的態度卻發生了突變。

諸葛亮死前召開了一次高級軍事會議,在會上他做出三個非常詭異的安排。

第一,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薑維等軍中重要人物都被諸葛亮召集開會,卻獨獨把魏延
排除在外。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魏延當時是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假節,比姜維要高得多。
  
第二,諸葛亮決定在他身後,讓與魏延矛盾極深的楊儀擔任蜀漢軍隊的總司令,把職位高、資歷深、會打仗的魏延曬在了一邊。但楊儀做三軍統帥,沒有朝廷的任命,名不正言不順。

第三,諸葛亮下令,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返回成都。他任命魏延斷後。但又說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自行撤退。

第四,在稍早前,諸葛亮還對自己身後的人事任命做了佈置,他把相位留給了蔣琬、費禕,軍權留給了楊儀、薑維,而對資歷最深功勞最大的魏延沒給任何安排。
諸葛亮的上述安排很明顯地表明,他實際上已經將魏延排除出了核心決策圈。

諸葛亮為什麼對魏延的態度前後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史書並沒記載,不過後世的史學家根據史料分析,一般認為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    魏延與諸葛亮存在巨大的戰略分歧。

諸葛亮雖然屢屢北伐,但在戰略和戰術上都相對保守。戰略上,他主張佔據雍涼,加強蜀漢實力,然后等“中原有事”再進攻曹魏的核心地區,在戰術上,他穩紮穩打,力圖在保住蜀軍家底的前提下取得軍事勝利。而魏延則在戰略和戰術上都更加積極主動,他的進攻長安的計畫雖然前景誘人,但卻十分冒險,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全軍覆沒。由二人於存在如此大的分歧,諸葛亮為了保證自己戰略的連續性,只能放棄魏延。

第二,魏延有取代諸葛亮之心,但卻絕非合格的諸葛亮的繼任者。

魏延是當時蜀軍中資歷最深、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將領,很多人都認為他將在諸葛亮死後替代他的位子,例如,《三國志•魏延傳》就說“冀時論必當以代亮”。而且,魏延自己也對取代諸葛亮信心滿滿,他曾說過“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吾自當率諸軍擊賊”。

但魏延卻絕非合格的諸葛亮的繼任者,因為:

1,魏延是武將,而非士人出身的文官,這在講究門第的三國時代是硬傷。如果魏延得到諸葛亮的位子,是不可能得到朝中士大夫的支持的。這一點從後來魏延和楊儀都向朝中上表說對方謀反,而朝中重臣都支援楊儀就可以看出;

2,魏延性格高傲、矜持與同僚不睦,如果魏延成為統帥,將很難維持蜀軍的團結。這一點使得魏延連像後來的薑維那樣只當軍隊統帥都難;

3,魏延的資歷深、功勞大,深通兵法又性格高傲,不僅軍中無人能與之匹敵,就連朝中也沒有能抗衡他的人物,如果魏延取代諸葛亮,或者哪怕只得到軍權,那麼將無人能制衡他,到時無論魏延長沒長反骨,他都有可能成為一個危險的權臣。

出於上述原因,諸葛亮不得不在死前,將魏延推出了核心決策圈。

因此,我們可以說,諸葛亮和魏延的關係在諸葛亮生前是相當不錯的上下級關係,而在諸葛亮死前,諸葛亮出於國家戰略和政治穩定的考量,最終放棄了魏延。

不過,關於魏延與諸葛亮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諸葛亮和魏延共事多年,諸葛亮應該知道,以魏延的脾氣,他在得知自己的安排後,絕不會輕易認命,而是極有可能作出比抗命大的多反應,但諸葛亮卻對此沒有什麼安排?在下的下一篇文章將會回答這個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