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4日 星期三

子午穀奇謀---奇謀的兩個版本

      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天,蜀漢軍準備好北伐,督前部、鎮北將軍魏延提出自領五千精兵由子午穀快速攻入關中,諸葛亮則率領主力大軍由斜谷趕到關中支援。諸葛亮認為此計過於兇險且難以成功,故棄而不用。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子午穀奇謀”。


      這個大膽的軍事計畫是三國時期最具爭議的話題之一,這個計畫的內容、可行性、戰略影響、以及諸葛亮拒絕的原因,都充滿了爭論。本文僅討論其中的第一的爭論,魏延的計畫到底是什麼?

      在史書中,關於“子午穀奇謀”的記載有兩個版本:

      第一,《魏略》的記載:“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于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茂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禦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穀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第二,《三國志•魏延傳》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子午穀


      這兩個版本的前半部分是大致相同的,大致是用一萬多輕裝部隊高速出子午穀用閃電戰突襲關中,不同的是後半部分:第一個版本是計畫佔領長安一線,待諸葛亮主力從斜谷出來會合,目標就是一舉拿下咸陽以西的關中地區;第二個版本則是要搶佔潼關天險,將魏軍增援拒於關外,切斷曹魏潼關內外的聯繫,由諸葛亮的主力部隊掃清駐紮于關中的曹魏重兵集團,進而佔領整個關中地區。

       在歷史上和《三國演義》中,都傾向於認為第一個版本是魏延的計畫,其實不然,理由如下:

       第一,軍事上第一個版本太冒險,所以也遭到普遍的批評。因為根據第一個版本,即使魏延計畫完全獲得成功,也僅是控制了關中的西半部分。當從中原方面增援的魏國大軍趕到後,必將在長安附近的平原地區與蜀軍展開決戰,這對擅長複雜地形作戰的蜀軍可是非常不利的;

       第二,長安一帶除了潼關和武關根本無險可守,這對於身經百戰,有著豐富實戰經驗的宿將魏延來說,不會不清楚在這樣的地形,蜀國的輕裝步兵與以高速騎兵和重裝步兵為主的魏軍決戰會是什麼結果;

       第三,一旦關中地區成為戰場,雙方則均無法依靠當地供應糧草,十萬蜀軍的糧草需要依靠從漢中翻越秦嶺來供應。而魏軍可以依靠渭河的水運從河東、中原方面進行補給,比較方便(曹操當年進攻關中馬超韓遂集團就是依靠河東的糧草的),這樣蜀軍必不能長久;

       第四,長安是西漢的舊都,魏國的陪都之一,又是雍州的治所,經過漢朝歷代帝王,包括董卓,李傕,鐘繇等數代人的增築修補,僅圍繞城牆一周就有80裡長,是座出了名的難攻不落的堅城。即便魏延擊敗或趕跑魏守軍佔領長安,也已是元氣大傷,何談守不守得住?

      第五,就算魏延攻佔長安,也只能將關中魏軍逃走的道路部分切斷,而且無法阻擊增援大軍,若要阻擊曹魏的中原軍團,就必須控制潼關,從而達到完全獲得整個關中的控制權。

       第六,陳壽是有“良史”之稱的,他寫史選材相當嚴謹,非真實可靠者,決然不予採用,因而在史料的真實性和可信度上,肯定會超過司馬遷和後來的裴松之。像魏延向諸葛亮建議兵出子午穀一事,他就在《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裡未予照錄。

      因此,魏延計畫的第一個版本,從軍事上看是很不合理的。而魏延計畫的第二版本,則完全避免了這些問題。所以我認為,《三國志•魏延傳》所記載的偷襲關中計畫才是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的真正的計畫——既第二版本計畫,是比較符合軍事規律和歷史規律的。

       這個計畫就是:偷襲關中——以輕裝步兵高速出子午谷抵達長安,不攻長安而迅速東進,從背後奪取潼關、武關等險要,諸葛亮的主力兵團出斜穀攻略關中各地,並與子午谷部隊儘快會合,堅守潼關、武關等險要,進而奪取整個關中及隴西,禦敵於潼關之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