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 星期四

魏延反骨之謎--反骨有沒有

熟悉《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魏延有“反骨”,一些人因此認為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反賊,但另一些確認為魏延的“反骨”是被強加的,他並沒有反叛蜀漢,他的死也是冤枉的。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骨”呢?請聽在下一一道來。


一,“反骨”真的有

在古代,“反骨”是人身上一塊神奇的骨頭,誰要長了它,就會被視為具有叛逆性精神的異端、不忠不義之人。如今粵語中的“反骨仔”還有這個意思。

然而,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反骨”一點也不神奇,它其實就是人的枕骨,又名後山骨。上面突出處,俗稱“腦杓”。下麵耳後突起者,名"完骨"。只不過大多數人的枕骨是平的,而有些人的枕骨突起,就成了“反骨”,側面看他們的頭像,就像一個刻意誇張了的問號。同時,反骨也可以指額頭特別突出者,叫額前反骨,民間稱為“錛兒頭”。

二,魏延長“反骨”純屬捏造

“反骨”雖然真的存在,但史料中卻絲毫沒提魏延長“反骨”的事。
反骨

“反骨之說”源自羅貫中長篇小說《三國演義》。該書該書第五十三回說,魏延殺韓玄獻長沙之後,劉備大喜,孔明卻“喝令刀斧手推下斬之”。劉備問何故,孔明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 ……故而斬之”。

因此,我們可以斷言魏延長“反骨”純屬羅貫中捏造。

三,魏延的忠奸之辨

說完魏延長沒長“反骨”的生理問題,就要說一說魏延到底是忠臣還反賊,這才是問題的重點。

那些說魏延是反賊的理由如下:

第一,魏延與諸葛亮有矛盾。

227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子午穀之謀,但諸葛亮不用。從此魏延常說諸葛亮膽小怕事,感歎自己懷才不遇。

第二,魏延性格高傲而矜持與同僚不睦,特別與楊儀相惡。

魏延善於培育士卒,又勇猛過人。以武勇、知略為己任,身為將者彌足貴重。但他性格高傲而矜持,平日就常與諸將意見相左,眾人皆知避其鋒芒。惟獨楊儀敢於與魏延爭辯,魏延因此非常憤怒,兩人勢如水火。每逢軍議時兩人必爭論不休,魏延有幾次甚至憤怒到舉劍刃恫嚇楊儀,楊儀因此數度哭泣。

第三,孫權預計到魏延會在諸葛亮死後鬧事。

一次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在酒醉之後說,魏延、楊儀都是小人,“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所謂旁觀者清,孫權的話份量不輕。

第四,諸葛亮死前,似乎預料到魏延要造反。

諸葛亮死前召開了一次高級軍事會議,在會上他做出三個非常詭異的安排,似乎處處針對魏延。

首先,諸葛亮召集開會成員有長史楊儀、司馬費褘,護軍薑維,獨獨把魏延排除在外。這是很不正常的一件事情。魏延當時是征西大將軍、南鄭侯、假節,比姜維要高得多,特別是假節是皇帝賜給他的,可以先斬後奏。
  
其次,諸葛亮決定在他身後,由楊儀擔任蜀漢軍隊的總司令,把職位高、資歷深、會打仗的魏延曬在了一邊。但楊儀做三軍統帥,沒有朝廷的任命,名不正言不順。

最後,諸葛亮下令,在他死後全軍撤退,返回成都。他任命魏延斷後,但又說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就不要管他,自行撤退。這個安排說明,諸葛亮已經預料到魏延幾乎必然抗命。

第四,魏延有取代諸葛亮之心。

諸葛亮死後,楊儀試探魏延的心意,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指長史以下)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約束),作斷後將乎!”

第五,魏延確有造反行動。

當魏延發現,費禕等人都不聽命於他,而是遵從諸葛亮的遺命,和楊儀一同撤退時,大怒,先行帶兵回撤,並燒毀棧道,在南谷口截擊楊儀。

第六,朝中大臣都認為魏延造反。

魏延和楊儀徹底翻臉後,各自上表劉禪,說對方造反。劉禪向朝中大臣詢問意見,董允、蔣琬等人都支持楊儀,認定魏延造反。

第七,魏延的軍隊不堪一擊。

魏延在南谷口截擊楊儀時,楊儀令討寇將軍王平出戰,王平對魏延及其先行部隊罵道:“公(諸葛亮)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將士都認為認為錯在魏延,不願為他賣命,自行潰散。魏延只得和他兒子等數人逃亡,奔漢中,結果被平北將軍馬岱追斬。

以上七條理由看似十分合理,而且環環相扣,相互支持,例如,魏延與諸葛亮不和並有取而代之的心,才引起諸葛亮對他處處提防魏延;魏延性格傲慢,才導致同僚都與他敵對,最終引起魏延反叛。不過,這些理由也有一個嚴重缺陷,那就是它們只能證明魏延有反叛的可能,但並不能證明魏延真有反叛之心。

下面在看看,認為魏延忠心的理由。

第一,魏延深受劉備器重。

魏延以部曲身份追隨劉備,後因戰功升為高級將領,並且在219年被任命為漢中太守。劉備素有知人之名,他能將蜀漢的門戶交給魏延把守,足見他對魏延的信任。

第二,魏延抗命事出有因。

從魏延抗命的事件過程來看,魏延確實是受到了非常不公正的對待。特別是諸葛亮讓各方面都不如他,而且與他矛盾極深的楊儀當主帥,是逼“反”魏延的直接原因。
環首刀

第三,很難說魏延的行動是反叛。

魏延在與楊儀翻臉後,他既不是北投曹魏,也不是割據漢中,更不是南攻蜀地,而是先行撤退,在路上截擊楊儀,而且魏延在采取行動之時,還不停地上表向朝廷狀告楊儀謀反。所以,他的行為只能算是蜀軍內的衝突,算不上造反。當年的岳家軍也和其他宋軍有過武裝摩擦。

第四, 也是最有力的證據,史家的支持。

幾乎所有重量級的史家都認為魏延沒想謀反。例如,陳壽在《魏延傳》裡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原來,魏延不北降魏而南歸的意圖,只是想除掉楊儀及其手下等人。雖然魏延平日就與諸將不同調、但當時的議論卻也認為他必將取代諸葛亮北伐。本意如此。不能說他有背叛的意思);還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也明確指出:魏延“實無反意也”。
  
因為有這些史學大家的支持,認為魏延不是反賊的意見一直占上風。特別是近年來,一些學者更是紛紛著書立說為魏延喊冤。

那麼這是否就說明魏延是忠臣呢?

對此,在下只能說:這還真不一定!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只能依靠歷史事件,而歷史事件是有時段的,在某一時段中,一個歷史人物可能表現得像個忠臣,但在另一個時段,他可能又是另一種面目。例如,如果王莽死的早,他一定會被說成是一個大忠臣。

根據魏延死之前的行為,確實很難斷定他要造反。但是如果我們假設他在與楊儀的衝突中獲勝,那麼以魏延的性格和他以暴力抗命奪權的歷史,他在獲得諸葛亮的權力之後,會如何對待同僚,以及會如何對待孱弱的劉禪呢?

歷史不能假設,但如果假設起來,有時會很可怕。

1 則留言: